兩位領導人致辭的共同點在於強調「民族和平」,意即中華民族的和解共生,習近平強調兩岸是「同胞兄弟」,馬英九則強調兩岸都是「炎黃子孫」,應當和平發展共同振興中華。雖然「中華民族」這個概念實屬百年來華人在內憂外患中共同凝聚團結意識獲致的想像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但和解共生確實是中華文化特有的智慧。兩岸領導人經由長年源引來自西洋不同意識型態產生的觀念衝突,到現在跨越意識型態的糾葛,這不能不說是對中華文化的回歸。
如果從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撰寫的《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這本書來檢視,就會發現杭亭頓從西洋文化做主體來思考人類各大文明的異同,得出文明衝突終將無可避免的結論。然而,我們從中華文化做主體來觀察人類各大文明的異同,會發現如果激進份子基於對一神論(monotheism)的不同信仰激化劇烈的衝突,中華文化的兼容並蓄與理性自制則無疑是人類共同的資產。
如果沒有大陸領導人這幾年逐漸修正對共產主義意識型態的極左堅持,轉向推崇重視王道精神的儒家思想,則海峽兩岸很難跨越政治符號的鴻溝與藩籬,出現這場過去六十六年來無法想像的馬習會。然而,畢竟尚不熟悉儒家思想的語彙,觀察兩岸領導人的致辭內容,只有馬英九指出維護兩岸和平需要依據「中華文化蘊涵的智慧」來「確保兩岸互利雙贏」,習近平則只是強調兩岸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應該用行動向世人表明「有智慧解決好自己的問題」。
並且,馬英九還特別徵引北宋大儒張載說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馬英九希望彼此要「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替中華民族開創更和平燦爛的未來,其潛台詞意味著豈能不藉由「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繼絕學」的智慧路徑呢?徵櫫習近平只訴諸中華民族主義來強調兩岸需要和平,未見表示中華文化對凝聚兩岸共識的意義,如果我們知道民族主義並不是中華文化的主要特徵,顯然兩者尚呈現不同的文明高度。
兩岸領導人的發言並不只代表個人,而各自象徵其社會思考問題的階段成果。大陸這幾年來對儒家思想的倡導常與民族主義結合,引來台灣學者批評或有「儒家沙文主義」的傾向,這點頗值得兩岸共同省思。如果海峽兩岸希望獲得更全面的交流,如何「有智慧解決好自己的問題」,何嘗不是大陸領導人應該亟思謀畫的課題呢?筆者覺得真正回歸「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繼絕學」的智慧路徑,正是馬英九代表的台灣社會,長期保存中華文化於不墜,回饋給習近平代表的大陸社會最珍貴的大禮。⊙陳復(國立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主任)

人間福報相關新聞網址:
http://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421768